Monday 31 October 2016

30 Oct 2016 信息


明白天国(三)- 无价之宝
李南缗牧师
马太福音十三:44-46






马太福音13:44 “天国好象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地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13:45 天国又好象买卖人寻找好珠子,13:46 遇见一颗重价的珠子,就去变卖他一切所有的,买了这颗珠子。

马太福音第13章共记载了八个比喻,这些比喻可按内容分成四组,每组各两个比喻,串联成一幅天国子民生命与责任的图画。
第一组:撒种与稗子的比喻勾勒出天国子民的条件 ;
第二组:芥菜种与面酵的比喻着重于天国的倍增
第三组:宝藏与寻珠的比喻凸显天国的无价与动力
第四组:撒网与家主的比喻描绘子民的结局与责任。

李牧师今天带领我们一起思想第三组的比喻

1)无价之宝的重点
上世纪夺走七千万条人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在194586-9,随着美军在广岛、长崎上空投下两枚核弹后宣告结束
那一次的空袭造成12万9千人死亡,迫使日本政府在16天后投降

一场新闻媒体没有报道的战争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神的教会被罗马帝国逼害的129年期间10万个基督的门徒殉道。
战火蔓延至今还未熄灭,单是过去100年就有2千六百万基督的门徒为信仰失去了生命
主的教会却依然奋勇交战,没有向魔鬼投降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教会如此坚强地与仇敌交锋?
让我们从今天的信息窥探其中的原因。

2)无价之宝的解释
  • 藏宝的比喻(44
此人是在经过 /耕种田地时无意间遇见宝贝,并非靠他努力寻获。在古代兵荒马乱之际,财宝带在身边并不安全,于是有人就选择在偏远地区挖地藏宝。
从主耶稣在太2525节所讲的比喻里,我们得知确有此事。
马太福音25:25 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当时罗马的土地法是允许人把找到的宝藏私藏起来,无需归国家保管。
此人变卖所有买下这块地之后,便顺理成章成为成为该宝贝的主人。
然而按照人之常情,卖掉一切所有去得一件宝贝………值得吗?
李牧师认识一位摊贩在破产后被封屋,里面每一件东西都要被变卖。对于摊贩而言,有些东西并非“身外物”如此简单而已,它们的价值是超越了市场的价格,也许它们背后有一段刻骨铭心的故事,难以割舍的情怀……
在古代的奴隶制度下,变卖一切真的还不只是身外物而已,就连最亲的儿女、妻子也可以拿来变卖!
这也难怪当主耶稣叫年轻的官去变卖一切所有的,分给穷人,再来跟从主的时候,他就悠悠愁愁地走了……
马太福音19:21

主耶稣借此比喻天国是永恒、无价的,我们暂时拥有的一切(包括地上的亲情)都可以为了永恒的天国而摆上。
天国真的值得你我做出如此大的牺牲!?


  • 寻珠的比喻(45-46
紧接着耶稣马上又讲了第二个比喻来增添第一个比喻的内容,加强它的穿透力。
第二个比喻的故事路线、中心思想与前一个比喻大致相同,但是主清楚的告诉听众此人是商人,希腊原文采用的字眼是emporos是精明的商人,是识货的批发商,是做大买卖的生意人。
第二个比喻也清楚地告诉我们这宝贝就是是重价(罕见)的珍珠。
天然的珍珠非常难寻,价格非凡;罕见的珍珠更加是稀世奇珍,采珠者潜入12米深的大海中,在没有氧气筒的配备下海打捞蚌,是一种危险的工作,因此在古代,珍珠的价格可篦美現今的钻石。
主耶穌不也曾在马太福音7:6说过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真理犹如珍珠般的珍贵,主耶稣告诉我们别把真理给冥顽不灵,颈项刚硬的罪人。

商人也是变卖一切去购买这一颗珍珠

形容天国

3)无价之宝的应用
  • 天国是属于珍惜它的人
人间的稀世奇珍都是在无意间遇见,正所谓可遇不可求,得来不易的珍宝一旦到手之后岂会随便糟蹋?
没错,商人在众里寻珠,终于给他遇见重价的珠,(注:是遇见,而不是靠人的努力寻见。中文有一句踏谚语很能表达这个意思: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有人来教会找健康、找朋友、找活动,却遇见了永生,遇见了最好的朋友;在中国就曾发生过公安密探混入教会拘拿牧者领袖,结果却遇见了主耶稣而悔改信主。
李牧师数算在他同辈的亲戚当中,飞黄腾达者大有人在,唯有他一人信主,这当然不是他靠自己的努力赚回来的,何等蒙恩。
生长在敬拜上帝的家庭里的孩子们,你们感恩吗?懂得珍惜吗?
  • 天国是属于有眼光的人
有人明明是遇见宝贝却不懂得珍惜,就好像小孩子选择了一罐糖果而放弃了一颗钻石。
一个人的选择反映了他的价值观与眼光。
有属灵眼光的人不把天国看成是(后备胎)或众多选择中的其中一个选项,天国是唯一的宝贝,是唯一的选择。
为天国放弃个人的主权是一种牺牲,在人看来是愚昧极了!这样做值得吗?
以地上留不住的来换取在永恒里失不去的是肯定、绝对值得,让我们欢欢喜喜地服事传福音。
  • 天国是属于传福音的人
无价之宝也是传家之宝,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这宝就是耶稣基督的福音。
让我们跟随先贤的脚踪,按照所得的恩赐忠心服事,以言语及见证将福音传开,结出倍增的果实。我们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去面对魔鬼的猛烈攻,因为福音是无价之宝

李牧师在结束前分享了一位在创启地区服事主的宣教士的故事来提供一个让大家自我反省的空间:
这位宣教士全家信奉X教,父亲是宗教领袖。12岁听闻福音广播,不以为然。进入大学后开始探索宗教信仰与人生意义,在圣灵的引领底下接受主。其父得知后不忍将他交给族人惩治(性命堪忧),只好暗地里安排让他潜逃国外。
他逃到一个安全的国家接受装备,学成后原本可以在留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可是他心里惦念家人的救恩,心想怎能如此自私把宝贝藏起来,眼见爱他的父亲、亲人与族人沉沦灭亡?他毅然冒着被杀害的危险回返故乡做起福音广播,十年内带领数千人信主。

以地上留不住的来换取在永恒里失不去的是肯定、绝对值得的。

Monday 24 October 2016

23 Oct 2016 信息


活现合一成长的教会生活(
持守合一
傅添兴传道
以弗所书四1-6







以弗所书4:1 因此,我这为主被囚禁的劝你们:行事为人,要配得上你们所蒙的呼召,4:2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彼此宽容;4:3 以和睦联系,竭力持守圣灵所赐的合一。4:4 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位,就像你们蒙召只是借着一个盼望。4:5 主只有一位,信仰只有一个,洗礼只有一种;一4:6 神只有一位,就是万有的父。他超越万有,贯彻万有,并且在万有之中。


引言
本周信息经文在保罗写给以弗所教会的书信中扮演着起承转合的作用。
以弗所书前三章阐明信徒因着上帝的恩召而生命改变,本来是与神为敌的,却在基督里一起来到神面前,彼此相爱,同蒙应许与祝福。
以弗所书后三章则着重于教导信徒实践出与恩召匹配的生活(个人道德,家庭关系以及属灵争战三方面)。
在这两大主题的交汇点,保罗只用了短短6节来叮嘱教会,唯一能够把理论与实践衔接起来的桥梁便是“合一”。


1)持守合一的因素(vv4-6
保罗在4-6节中提到很多个“一”,都值得我们逐个去研究,不果有时候在细节上我们明察秋毫,却在整体上不见舆薪,傅传道指出这段经文的重点乃是:圣灵所赐的合一。
保罗此处所说的不是人在某些大前提下所缔造维护的合一,而是天父圣子圣灵工作,得来不易。
历代教会都信同一位上帝、永不改变的三一真神;虽然众信徒并无血缘关系,可是我们都因主耶稣的宝血成为子民,因此保罗劝我们应该竭力保守教会里的合一。
“竭力”一字的希腊字原文含有积极渴慕的意思,(注:中文圣经将这个字翻译成竭力-倾尽全力 似乎还未能表达出积极渴慕的那一种“喜乐”与“追求”的意境……
傅传道以使徒信经为例,他解释这信经宣告了我们信仰核心,是建基上帝的完成工作,是维护教会合一的基石。(注:上过信徒造就班- 基督教历史课程的人都明白使徒信经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对抗初期教会的异端,如马吉安派、幻影说、和诺斯底派的论点)。
保罗在此提醒以弗所教会里的犹太人与外邦人,不可忘记他们之间合一的连接点是神的福音。
请问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家人?想必是关爱有加,容忍保护,敬老爱幼。
那么我们能否以同样的心去对待教会里的另一群“家人”呢?
教会对于你来说是什么地方?是一间俱乐部吗?或是感情联络站?还是在主里面一家人彼此成长与建立的地方?
说起来轻松容易,做出来眼高手低!
虽然说血浓于水,难道主耶稣的宝血不也流淌在每一位神的儿女的生命里头吗?
教会里面是可以,也是应该要活出合一的生命,只要大家明白主为我们所成就的救恩,常常顺服圣灵,多看身边的人的需要,谈“合一”不再只是讲台上喊口号而已。

2)持守合一的要素(vv2-3
解释了合一的重要性,傅传道接着便提出了持守合一的四大要素:

  • 谦虚
不骄傲,不张狂,不自恃社会地位、才干、财富。
教会人人都当了解自己只不过是蒙恩得救的罪人而已。

  • 温柔
不是逆来顺受、优柔寡断。
温柔的人擅长于掌管自己的潜能,不让情绪随着环境的改变而起伏不定。就像壮汉用他孔武有力的手臂轻轻地抱起婴孩。

  • 忍耐
随着社会步伐的不断加速,忍耐这种美德已逐渐从人们的词汇里消失。
忍耐不是消极地让步,成为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忍耐也不是没有主见地默默忍受,希望明天会更好。
它是一种对于神坚定的信念而竭力维护对的事。以谦虚温柔回答不合理的要求。

每一位来到教会的人其实都背负着生活沉重的的担子,因此当有些人的困难给教会“增添”麻烦时,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我们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希望对方感觉得到我的肢体语言,然后知难而退……
又或者我们用意志去回应上帝的爱,陪对方走多一里路,大家彼此麻烦来麻烦去?
傅传道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有关系就没关系。
是的,如果我们在爱里(用意志,不是凭感觉)建立了关系,彼此在走天路旅程所发生的碰撞、摩擦也就变得不足挂齿- 没关系了

因着小学离校会考的缘故,傅家两姐妹赋闲在家,正如意料中事,她们俩轮流向父母投诉对方的不是。
傅传道要她们问自己两个问题:
  1. 因何事争吵?
  2. 自己是否有错?
不单是小孩如此,我们何尝不也是一样需要被提醒吗?
若人的心里只有“己”,不曾站在对方的处境/角度去思考,与这人谈“合一”,谈何容易!

应用:
我们成为一家人,因主血买赎,一起追求成长像主的生命。
持守合一并不容易,要操练谦卑、温柔、忍耐与爱。
多为别人着想,以此表现对上帝的爱,展现生命的成熟度。

Tuesday 18 October 2016

16 Oct 2016 信息


活着
陈荣发牧师
腓立比书一:19-26







腓立比书1:19 因为我知道,这事藉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1:20 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1:21 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1:22 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1:23 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1:24 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1:25 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1:26 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引言
 趨吉避凶是人的本性,然而约伯告诉我们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约伯5:7
陈牧师引述了张艺谋导演的一部电影 - “活着”之男主角的悲惨遭遇,供我们来反省,人生在世活着难道只为了经历一次又一次无可避免的悲剧,最后很无奈地走向生命的终结?
人类皓首穷经钻研哲学、伦理学以及医学,尝试去解释自己活着的意义,但是除了创造我们的上帝之外,还会有谁能更好的解释人活着的目的呢?

请问你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当使徒保罗执笔写这封书信给腓立比教会时,他是被囚禁在罗马监狱里,听候发落 -  结局只有两个 一是身首异处,不然便是无罪释放。
他便是在生死边缘思想自己活着的意义,写出了这卷与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及腓利门书齐名为监狱书信的腓立比书,造就、帮助了历代教会信徒找回自己活着的意义……


1)活着就是基督
我们基督徒活着比世人有什么更美的指望与理由呢?
陈牧师举出了我们活着的两大理由:
  • 我们活着是为了与基督有联合的生命。
一个与基督联合的生命必然是丰盛荣美,硕果累累的,就像约翰福音15:5所描述的葡萄枝子一样,因为它与树根一脉相连,生生不息。
(注:人外在的生活行为反映了这人生命根源的实质,丰盛的生命既能荣神益人,也可堵住仇敌的嘴。)

  • 我们活着是为了与基督有生命的交流
保罗在第20节如此写道“……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他不是在无病呻吟或自吹自擂!
保罗为福音的缘故而受的苦是超出常人所能忍受的(见林后11:23-30),虽然如此他却情愿活着,因为他不是为自己而活,他乃是为了他的主,为了彰显基督,尊主为大而继续活着。
去年二月十五日,21埃及的基督徒因为不肯唾弃主而被ISIS刽子手斩首于沙滩上。他们是为了主而死。

罗马书14:7 我们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活,也没有一个人为自己死。14:8 我们若活着,是为主而活;若死了,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或活或死,总是主的人。
也许跟丰衣足食的新加坡人谈“为主受苦殉道”有点像跟夏天的虫讲冬天的雪,但我们不可漠视世上有许多神的儿女因信仰被迫害的事实,继续沉溺在“己”的小小天地里!
愿你我倚靠神,操练像马利亚那种生命素质,在日常生活中操练尊主为大,人的心实在不应该只有“己”而已


2)活着就是要结果
我们被神拯救是要完成祂的使命- 就是去结福音的果子与属灵的果子。
当保罗说:“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的时候
(使我工作有成果) - 新译本
(使我多结工作的果子) - 吕振中译本
这些果子是什么意思?按照这段经文的对象,处境以及上下文的整体性,保罗的果子就是被抢救的灵魂以及被栽培成为福音勇士的接棒人。(参见约翰福音15:16,主耶稣也传达了同样的命令-  去结果子

保罗不负主所托,打完了美好的仗,跑遍成了所划定的赛程守着了所信的道,将来主耶稣必定将公义的冠冕赐给他。(鼓励读者去阅读戚伟明执事于19/6/2016的信息笔记- 题目为你看到什么?)
陈牧师呼吁我们要传福音,也要活出基督的生命,用我们的言语和生命的见证去传承福音的使命。


3)活着就是要关爱神家里的人
神家里的人涵盖了全世界在耶稣里同为神的儿女的人。
保罗身陷囹圄,但是他却是最自由的人,他关心教会的长进过于自身的安危(注:为了教会,他宁可选择在世上继续艰苦的活着,虽然他大可不必这样做。有时候选择活着比死掉还需要更大的勇气!)。
保罗从何得来如此大的勇气和宽大的胸襟去爱神的儿女?
陈牧师没有正面回答这问题,却把我们带进主耶稣所讲的一段话里面去寻找答案。
马太福音25:40 王要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相对于世界的计较与冷漠,保罗懂得主耶稣的心意,他明白一个道理 - 当我用心去爱一位弱小的弟兄的时候,我就因此表达了对主的爱,这件事在神眼中是有永恒价值的,神必然记念。
保罗关心教会的信仰,使他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这是全人关怀。

我的属灵生命成熟吗?当我遭受不如意事时我的信心指数会掉剩多少
我是否能像保罗那样,在缺乏中仍然去关爱神家里的人,抑或者我会汲汲营营地为自己而活?

末世必有危险的日子临近,不法之事增多,人们的爱心渐渐冷淡,就是在这样一个危险冷漠的世界里,神命令我们要去彼此相爱。
陈牧师过后领大家齐唱彼得前书4:7-10。
彼得前书4:7 万物的结局近了。所以你们要谨慎自守,警醒祷告。4:8 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4:9 你们要互相款待,不发怨言。4:10 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赐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赐的好管家。
话语透过我们的歌声在礼拜堂里这首诗歌我已不记得唱过多少遍了我不禁问自己我们还要唱多几回才会明白要彼此切实相爱?我们就为此而活着
盼望我们看人不凭外表而是穿透外表去看人属灵境况,就会看出很多人都在默默背负着无形的担子,谁可与共?
也许有人会顾忌:“如果我为人人,可是人人未必一定为我!那怎么办?”
也许我们主动的去关爱别人未必有回报(别人不领情),
也许…………我们总是会有千百个理由,但是这些都不能成为裹足不前的理由,因为主耶稣命令我们要彼此相爱(約13:34),祂在世上已经身先士卒,为我们做了最完美的示范。(可10:45
就算无人领情我们也不气馁,因为我们所期待的不是人的回报,我们所渴望的是主耶稣亲自的奖赏。

结论:
陈牧师以一则故事为这篇信息画上句点:
故事题为小孩的心。
一女子搬家,与一对孤儿寡妇为邻。
一日几户人家停电,邻家小孩敲门来问是否有蜡烛,女子自忖:“这小孩必是为借蜡烛而来,今天若借他蜡烛开了先例,恐怕被这穷人家缠上可就麻烦了……”行念至此她塞住怜悯的心,冷漠地说:“没有!”正想把门掩上之际,不料孩子向她微笑,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两根蜡烛递上给她,轻轻地对她说:“姐姐,我想你刚搬进来,家里可能没有蜡烛,所以给你送来。”
女子闻后惭愧不已…………
孩子虽小,他的心却是宽广的,因为他没有被“”所笼牢。
(注:还记得主耶稣如何对我们说吗?
于是耶稣对门徒说:“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马太福音16:24 ))



Monday 10 October 2016

9 Oct 2016 信息


明白天国(三)
从小到大的比喻
李南缗牧师
马太福音十三:31-33





马太福音13:31 耶稣又对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人拿去把它种在田里。13:32 它是种子中最小的,但长大了,却比其他的蔬菜都大,成为一棵树,甚至天空的飞鸟也来在它的枝头搭窝。”13:33 他对他们讲了另一个比喻:“天国好像面酵,妇女拿去放在三斗面里,直到全团发起来。”


马太福音第13章共记载了八个比喻,这些比喻可按内容分成四组,每组各两个比喻,串联成一幅天国子民生命与责任的图画。
第一组:撒种与稗子的比喻勾勒出天国子民的条件 ;
第二组:芥菜种与面酵的比喻着重于天国的倍增
第三组:宝藏与寻珠的比喻凸显天国的无价与动力
第四组:撒网与家主的比喻描绘子民的结局与责任。

有关天国的的解释,请参阅24/7的讲道笔记
撒种的比喻,请细读21/8的讲道笔记
麦子与稗子的比喻则记录在11/9的笔记里

面临魔鬼的猛烈攻击,天国仍然稳健地增长,李牧师藉着芥菜种与面酵的比喻,来分解天国增长的奥秘。
天国的增长是从小到大,缓慢却又稳健的一个过程


1)芥菜种解释的挑战
不信派学者总是爱在圣经里挑出一些有违科学常理的缪误,借此质疑耶稣的神性。
芥菜种诚然并非植物界里最小的种籽。现已得知最小的种籽是属于野玫瑰花。如此的一个谬差是乎否定了主耶稣的全知与全善?
其实不然,主耶稣在设比喻已经定下了范畴:
马太福音13:31 耶稣又对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人拿去把它种在田里
芥菜种是人所栽种的植物中最小的。(注:现已得知最小颗的农作物种籽是烟草,可是当时以色列的农民未曾种植烟草,所以主耶稣不必讲一些他们无法想象的比喻)。

我们可以从这个比喻中学习到3个属灵功课。

2)芥菜种与面酵的教导
  • 天国的开始- 渺小
旧约先知虽然早已预言天国降临,然而没人预料天国是以如此悄然,毫不引人注目的方式降临,宛如细小的芥菜种。
天国的君王-主耶稣降生在马槽里,拣选了草民为其门徒,无金钱也无政权,丝毫没有地上“王者”的风范。

  • 天国的演变- 巨大
虽然芥菜种与面酵起初是毫不起眼,然而它们被赋予顽强的生命力的,芥菜长大变成树,面酵使得面团发起。
门徒的人数从11位寂寂无名的加利利市井小民40%年增长率,在270年里激增至7百50万人福音的踪迹传遍欧、亚、非三大洲。
根据保守的估计现今三分之一世界人口相信耶稣


  • 天国的结果- 祝福
芥菜长大开枝散叶,蔚然成荫,足以让鸟儿筑巢繁殖后代;
3斗面团重约33公斤, 经发酵后其体积可膨胀3倍,足够喂饱150人。
(注:虽然主耶稣在撒种的比喻中以飞鸟代表魔鬼,以法利赛人的酵讽刺他们假冒伪善,但若将这种解释套在这个比喻并不能准确、合宜地反映出它所要衬托出的结论。)
那个结论就是神的国增长必然会赐福人类。

圣诗奇异恩典》的作者John Newton 曾经干过 贩卖黑奴的勾当,信主后生命改变,成为解放黑奴运动的推手。
基督徒本着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心去改变社会里不合圣经教导的制度,终于在1835推翻了束缚人类几千年的奴隶制度
宣教士为了让一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有机会读圣经,不辞劳苦地融入这些落后的未得之民当中与他们一起生活,为他们创字,教导他们认字,把圣经翻译成当地语文,可谓用心良苦,身体力行实践了大使命的召唤。

罗马帝国的法律允许父亲杀自己亲生骨肉(特别是女婴),基督徒把这些被遗弃的孩子从街市上抢救回来,抚养她们。他们的行动唤醒了社会的良心,立法遏止暴行。

天国的子民活在这个世界的目的是要祝福别人,我们都是天国的子民吗?
试问新堂建成后,你我如何去祝福我们的邻舍?

3)面酵比喻的目的
马太福音只用了一节经文去记载面酵的比喻。按其内容与芥菜种的比喻相去不远,若是如此又何必重复呢?倘若两者有别,马太把这比喻增添进去,背后又有何目的?
为了求证,李牧师参考了另一本更早期的福音书 - 可福音里的平行经文 (可4:31-32):芥菜种的比喻,里面没有提到面酵比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面酵比喻是马太添加的。
为什么马太要这样做呢?
也许我们可以回到第31节去推敲,找到一把开启这个问题的钥匙
马太福音13:31 耶稣又对他们讲了另外一个比喻,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拿去把它种在田里。
在希腊原文圣经里,这一节经文的直接翻译是:“ ……,有一个男人把它种在田里。”

马太福音13:33 ……“天国好象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
主耶稣在面酵的比喻里则提及妇女……
这两个比喻都是主耶稣亲口讲述,而非马太自己无中生有,若将前后两个比喻(芥菜种与面酵)归纳总结,得出的结论如下:
1)天国是有生命的,神必然使它增长。
2)天国的增长有赖于男人在田里撒种、耕耘,也需有女人在家里抟面烘培,方能制成一个可祝福别人的饼,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并肩作战,完成神的大使命。

因着地缘政治的关系,以色列是当代三大主流文化的大熔炉 - 希腊,罗马与犹太文化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思维与价值观。这三大文化的共同弊端就是贬低女人的社会地位。
面酵的比喻在当时可说是划时代的信息,其实神造人时男女是同样尊贵,只是角色不同。
在旧约圣经里被神使用的姐妹为数不少。除了士师记里的巾帼英雄之外,还有:
  • 箴言30章31节:一个敬畏神的皇后教导帝王择偶的智慧。31:30 艳丽是虚假的,美容是虚浮的;惟敬畏耶和华的妇女,必得称赞。
  • 以斯帖记: 以斯帖冒死觐见亚哈随鲁王,把民族的安危放在自己的性命之上。
在新约圣经里,服事教会的姐妹更是不胜枚举。

从小到大的应用
人犯罪离开神,对于神、对于人的地位都产生偏见,信了耶稣之后回到神话语,无论出身才干,神都能使用。
在结束前李牧师播放一段视频,记录了一位口齿不清的残疾人士,通过网络与人分享福音,关怀鼓励的感人一幕,请问你我还有何借口不传福音?